如何計算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shù)額?
來源:尚標知識產權 發(fā)布時間:2016-12-08 02:07:00 瀏覽:3297
《商標法》第56條第1款規(guī)定了確定侵犯商標專用權賠償額的一般原則:(1)按照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shù)額。
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是指侵權人通過侵權行為獲得利潤的數(shù)額。關于如何認定侵權人因侵權行為獲得的利益的數(shù)額,最高人民法院于1985年11月6日在《關于商標侵權如何計算損失賠償額和侵權期間問題的批復》中指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的利潤是指除成本以外的所有利潤。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4年11月24日發(fā)布的《關于執(zhí)行及其 若干問題的通知》進—步明確規(guī)定,在商標侵權案件中,侵權人所經營全部侵權商品(已銷售的及庫存的)均應計算非法經營額。對于生產、加工商標侵權商品的非法經營額為其侵權商品的銷售收入與庫存侵權商品的實際成本之和;對于侵權人的原因導致實際成本難以確認的,視其庫存商品的數(shù)量與該商品的銷售單價之乘積為實際成本;沒有銷售單價的,視其庫存商品的數(shù)量與被侵權人同種商品的銷售單價之乘積為庫存商品的實際成本。對于經銷商標侵權商品的,其非法經營額為其所經銷的侵權商品的銷售收入和庫存侵權商品的購買金額之和;購買金額難以確認的,以其庫存商品的數(shù)量與被侵權人同種商品的銷售單價之乘積為庫存商品的購買金額;對于侵權商品的成本貨購買金額高于銷售收入的,其非法經營額則為該商品的成本貨購買金額。根據(jù)2002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于問題的解釋》的規(guī)定,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可以根據(jù)侵權商品銷售量與該商品單位利潤成績計算;該商品單位利潤無法查明的,按照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計算。
(2)按照被侵權人在被侵權期間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包括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確定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shù)額。根據(jù)2002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guī)定,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可以根據(jù)權利人因侵權所造成商品銷售減少量或者侵權商品銷售量與該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成績計算。
被侵權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是指由于侵權人的商標侵權行為,導致注冊商標專用權人可預期的,減少的收益數(shù)額。此外,被侵權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還應當包括被侵權人為了制止侵權行為支付的合理費用,如注冊商標專用權人為了調查、追訴有關侵權行為而支出的調查費、鑒定費、評估費、公證費以及律師費等。如果沒有侵權行為的發(fā)生,就不會導致權利人為維護自己的權益而進行調查、制止侵權行為以及取證、對財產損失進行評估等行為,也就沒有相關的支出。從侵權一方看,這種費用是由侵權行為引起的,過錯在侵權一方,由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是比較合理的。從被侵權一方看,只有把其合理的開支納入賠償范圍,才能消除其財產損失,將其財產狀況恢復到與侵權行為發(fā)生以前一致,所以也是符合民法中的公平原則的。被侵權人的合理開支要納入賠償范圍,需要滿足兩個條件,首先,這些費用的支出是為制止侵權行所必需的,任何與制止侵權行為無關的費用不能算作合理的開支;其次,這些開支在數(shù)額上應當是合理的,應當是一般情況下的正常開支,如律師費應當以司法部規(guī)定的收費標準作為參考,超出正常范圍的費用不能計人合理開支。
這一確定商標侵權賠償額的規(guī)定,是在原《商標法》規(guī)定的基礎上修改形成的,增加了被侵權人在被侵權期間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包括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的內容。這一修改是符合實際要求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通過司法、行政途徑制止商標侵權行為,需要被侵權人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支出較大的費用,如果不能主張把被侵權人的開支列入賠償范圍,常常使得許多權利人打贏了官司賠了錢,得不償失,不利于有效保護商標專用權人的合法權益。其次,根據(jù)世界貿易組織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議》第45條規(guī)定,損害賠償費應當足以彌補因侵犯知識產權給權利持有人造成的損失,司法當局有權責令侵權人向權利持有人支付其開支,其中可以包括適當?shù)穆蓭熧M。從國外實踐來看,德國、日本和美國等國家一般在其律師訴訟代理制度中規(guī)定律師費用賠償制度,勝訴方聘請律師的費用,可以要求敗訴方賠償。再次,我國立法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但是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已有判決確認由敗訴方支付勝訴方聘請律師的費用的案例。另外,為了防止注冊商標專用權人要求侵權人賠償不合理的開支,獲取不當利益,形成新的權利義務不平衡,同時與世界貿易組織有關規(guī)則和國際通行做法相一致,法律強調被侵權人的開支應當是“合理開支”。
以上兩條確定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賠償額的原則的適用順序,在本法中并沒有規(guī)定。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1985年11月6日《關于商標侵權如何計算損失賠償額和侵權期間問題的批復》的規(guī)定,在商標侵權案件中,被侵權人可以按其所受的實際損失額請求賠償,也可以請求將請求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的利潤作為賠償額。對于以上兩種計算方法,被侵權人有選擇權。
以上兩種確定侵犯商標專用權賠償額的原則中,商標專用權人的損失和合理開支、侵權人的獲益的具體數(shù)額,有賴于執(zhí)法機關在實踐中根據(jù)具體情況通過一定的計算方法確定,因此,本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只是一個原則性規(guī)定,為執(zhí)法機關在具體執(zhí)法時,留有很大的余地。目前,人民法院在確定商標侵權賠償額時,有許多靈活的做法,包括:以商標設計費來確定商標的價值,核算侵權賠償額;以商品銷售區(qū)域范圍和廣告資金投入核定侵權賠償額;采用無形資產評估來核定侵權賠償額;綜合侵權行為人主觀惡意等具體情況判定賠償數(shù)額,等等。
《商標法》第56條第2款規(guī)定了確定侵犯商標專用權賠償數(shù)額的法定賠償原則。
法定賠償原則是指在法律規(guī)定的賠償數(shù)額范圍內,由人民法院確定具體的賠償額。法定賠償原則是在第一款規(guī)定的一般賠償原則的基礎上規(guī)定的,是對一般賠償原則的補充。按照法定賠償原則確定商標侵權賠償額,需要滿足以下條件:(1)存在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2)無法依照本法第一款規(guī)定的一般原則確定賠償額,也就是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因被侵權所受損失難以確定;(3)侵權賠償額由人民法院根據(jù)侵權行為的情節(jié)確定;根據(jù)2002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在確定賠償數(shù)額時,應當考慮侵權行為的性質、期間、后果,商標的聲譽,商標使用許可費的數(shù)額,商標使用許可的種類、時間、范圍及制止侵權行為的合理開支等因素綜合確定。(4)最終確定的侵權賠償額不得超過50萬元。
這一規(guī)定是2001年修正《商標法》新增加的規(guī)定。規(guī)定法定賠償額在世界多個國家、地區(qū)可以發(fā)現(xiàn)立法例。如我國臺灣地區(qū)《商標法》第64條第1款規(guī)定,以所查獲侵害商標專用權商品零售單價500倍至1500倍的金額為商標專用權人所受損害。但所查獲商品超過1500件時,以其總價定賠償金額。另外,我國一些地方法院也已經開始嘗試按照一定的標準確定賠償額。如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內部規(guī)定,在難以準確認定權利人的實際損失和侵權人的侵權獲利的情況下,試行按照下列標準確定賠償金額:(1)侵犯發(fā)明專利權、著作權、計算機軟件、商標專用權以及不正當競爭的侵權行為人,一般應賠償被侵權人人民幣1萬元至30萬元。對于多次侵權或者造成嚴重后果的侵權行為人,賠償被侵權人的金額可至人民幣50萬元。(2)侵犯外觀設計、實用新型的侵權行為人應賠償被侵權人人民幣5000元至15萬元。(3)以正常許可使用費2至3倍的金額作為損失賠償額。
現(xiàn)實生活中的確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在商標侵權案件中,權利人漫天要價,侵權人死不認賬,法院則在中間左右為難。法定賠償制度把法院從這種尷尬的局面中解脫出來。但是,法定賠償制度的作用仍然有待于司法實踐的進一步檢驗。因為,法定賠償制度只是在形式上給予法院確定賠償額的法律依據(jù),并沒有解決問題本身,50萬元的賠償額上限也缺乏說服力。
目前,我國知識產權立法對侵犯知識產權的損害賠償?shù)囊?guī)定一般都采取補償?shù)脑瓌t,即賠償應當足以補償權利人受到的損失。懲罰性賠償原則雖然在國外的立法中有所體現(xiàn),在我國仍然未被接受,主要原因是:首先,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民事責任是一種以等價有償為主的法律責任,商標損害賠償?shù)哪康氖菫榱耸箼嗬说臓顟B(tài)恢復到權利未受侵害以前的狀態(tài)。懲罰性賠償超出了這個范圍。其次,懲罰性賠償是在補償?shù)幕A上增加的賠償金,是使權利人的權利獲得補救以后再獲得的利益,導致權利人通過訴訟獲取利益,不利于權利的真正實現(xiàn)。再次,對于侵權人的侵權行為給予懲罰,可以通過“罰款”等方式來實現(xiàn),《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三款對此作了規(guī)定,人民法院在訴訟中發(fā)現(xiàn)與本案有關的違法行為可以給予制裁,予以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或者依照法律規(guī)定處以罰款、拘留。
法律依據(jù):《商標法》第56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3、14、 15、16條。
文章標簽: 商標專用權
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尚標商標轉讓平臺"或”來源:m.rvmg.cn”的作品,均為本站原創(chuàng),侵權必究!轉載請注明“來源:尚標”并標明本網網址m.rvmg.cn!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尚標)”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可撥打電話:400-7187-888。
分享到:
下一篇:南昌分公司注冊
相關文章
熱點排行
推薦商標
-
43類
大粥門
查看詳情 -
20類
寶瑞鳥 PEREOVO
查看詳情 -
16類
柔月
查看詳情 -
33類
醉無忌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