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尚標商標轉讓網 |  幫助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商標資訊>價值創(chuàng)新 推進行業(yè)發(fā)展|商標|注冊|轉讓|專利|知識產權
尚標-特價轉讓商標

價值創(chuàng)新 推進行業(yè)發(fā)展|商標|注冊|轉讓|專利|知識產權

來源:尚標知識產權    發(fā)布時間:2016-12-16 07:35:00  瀏覽:3428

  原標題:價值創(chuàng)新 推進行業(yè)發(fā)展

趙俊浩

陳威如

瞿廣慈

李宇

羅永暉

姚洋

喬曉光

王文志

呂敬人

趙豐

新京報社社長戴自更(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學者、藝術家喬曉光頒獎,中國服裝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右)為書籍設計大師、視覺藝術家呂敬人頒獎。

中國服裝協(xié)會會長孫瑞哲致開幕辭。

  3月29日至30日,由中國服裝協(xié)會主辦、鏈尚網協(xié)辦的2016中國服裝論壇于北京舉行。

  從2013年至今,中國服裝品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市場轉變,銷售低迷、增長乏力、困難重重。即使增長,能否持續(xù)也還是未知數。

  萬物互聯時代,邊界和壁壘被快速打破。在融合與碰撞之間,行業(yè)的橫向整合和縱向重塑正在進行。新的連接方式,新的場景范式,重新定義著未來的生活圖譜和商業(yè)生態(tài)。即使曾經的學習對象——國際品牌和電商品牌,同樣也處在痛苦的轉型期。中國的服裝品牌們漸漸意識到,撥開喧囂的表象,依然需要回歸到“產品價值”這一本質和原點,尋找文化根基和基礎價值,在變化的時代中穩(wěn)健發(fā)展。

  本屆論壇圍繞“價值創(chuàng)新,驅動產品與服務”的主題,深入探討未來發(fā)展之路。

  論壇結束后舉辦了“第八屆非凡時尚人物頒獎盛典”,以表彰當代中國時尚、藝術以及傳統(tǒng)手工藝領域的杰出代表,新京報社社長戴自更親臨現場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學者、藝術家喬曉光頒發(fā)獎項。

  創(chuàng)新的行業(yè)生態(tài)

  用科技推進行業(yè)的個性化發(fā)展

  ●趙俊浩

  鏈尚國際集團創(chuàng)始人

  作為一個面料、輔料交易平臺,鏈尚網創(chuàng)立的最初想法來自于獨立設計師的供應鏈的缺失現象。通過大半年的服務,我們解決了很多設計師在原材料采購的信息源、面料采購、檢測以及采購便捷度方面的問題。除了提供國內外的面料、輔料,也說服了一些國際的供應商提供十米二十米這樣很低米數的起訂量,甚至已經能做到一顆紐扣的采購。

  我們做的是行業(yè)中沒多少人愿意去做的供應端,而這樣一個復雜、交易鏈長的B2B項目,需要的更多是科技,而不是人力。我們在科技上很重視吸納專家級的人物,鏈尚網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也是來自BAT(中國互聯網公司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大巨頭首字母縮寫)的高管。我們希望能用科技服務行業(yè)、改變行業(yè),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幫助創(chuàng)新的實現。

  “頭牌”轉型平臺的時代即將來臨

  ●陳威如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戰(zhàn)略學教授、《平臺戰(zhàn)略》《平臺轉型》作者

  平臺化思維是商業(yè)模式的改變,這與改變運營模式的互聯網思維不一樣。目前大多數服裝企業(yè)最多做到用互聯網做銷售,但從生產鏈條來看,依然是設計師預估消費者需求再生產,這樣一定會產生庫存。平臺化的商業(yè)模式則是垂直價值鏈的整合:企業(yè)向定制平臺轉型,做彈性生產,即有訂單才生產;而消費者更為自主性、個性化,成為prosumer(生產者+消費者)。

  這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進階,是未來三五年的趨勢。它也涉及到新的商業(yè)生態(tài)的形成,比如定制生態(tài)要把生態(tài)圈做出來,3D打印、彈性生產設備、3D量體的攝像頭軟件的就位等。

  去實現這個轉型的不一定是做平臺的互聯網企業(yè),他們做的是搭建工作,所用的磚瓦依然得找實業(yè)要。如今不少互聯網公司在往線下走時遇到了問題,所以我覺得將來行業(yè)中的領導者,也就是我常說的“頭牌”來轉型做平臺,自己做垂直價值鏈、自營,可能會比互聯網公司做得更好,當然這對于“頭牌”們的挑戰(zhàn)則在于心態(tài)、思維方式的轉變。

  強調根本的產品思路

  價格、品質和品牌合而為一

  ●瞿廣慈

  雕塑藝術家、稀奇品牌創(chuàng)始人

  我常常在思考,如何平衡藝術和設計之間的關系,其實藝術完全不是拿來用的,但好像人人都需要它。我們的產品當中,90%是不實用的。就像我們養(yǎng)狗一樣,其實它是沒有用的,但為什么還需要它呢?在一個家庭里,它在的時候是這個樣子,當它不在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少了什么東西。我說“稀奇是條狗”,你可以把它當作不同形態(tài)的犬類,你把它放在家里,漸漸你就會離不開。在某個環(huán)境里,我們找到了合適的家居配飾,但要拿走它的時候,就會發(fā)現已經離不開了!這是家居配飾密碼的一部分。

  一個好的產品密碼在哪兒?第一是品質,第二是品牌,品質大多數人都能做好,但品牌這件事就有難度了,品牌的塑造是需要時間的。除此之外,一個產品內在核心的、真正的原代碼還有一個,那就是價格,如果品牌、價格和品質合而為一了,這個品牌不可能不成功。

  設計理念與社會思潮相關聯

  ●李宇

  例外服飾有限公司執(zhí)行副總經理

  今年我給到品牌的方向是:一個態(tài)度,務實。兩個心態(tài),不妄自菲薄也不自以為是。這樣說的意思是不能封閉自己,心態(tài)要開放,關注新的思潮,但做事的方式依然要務實,這樣才能保持品牌的調性。

  例外品牌至今已經20周年了,我們的改變和堅守都與創(chuàng)辦至今經歷的思潮、文化背景緊密相關。從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甚至后現代主義都強調“精英”概念,與大眾有一定距離。我們也一直被冠以小眾、精英化的名頭,但如今我們在努力地去打破這個界限。因為“當代”的狀態(tài)是打破界限,但不回避精英的形式,而是把那些形式拿過來,與當下的其他形式混合,并跟大眾完全互動起來。而換句話說,我們產品的“質”、“價值”的精英化,同時讓大眾去體驗這種品質。這是品牌的經營哲學也好、經營理念也好,它都必須和社會背景、當下的社會思潮去關聯。但提供這一切感受、體驗的,依然是我們嚴格把控和制造出來的產品以及服務本身。

  回歸本質和創(chuàng)新不可偏廢

  ●羅永暉

  欣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這次論壇主題為價值創(chuàng)新,我想這關乎對于我們的產品價值、品牌價值的重新定義。

  回顧從80年代末到現在,產品在市場上呈現出不同的價值表現。1985年到1995年,中國幾乎沒有品牌,人們買東西注重功能性,“產品價值”就指的是功能。1995年到2005年是中國品牌慢慢出現、品牌價值雛形的形成時間。產品價值成為了“產品功能、質量+商標認可”。2005年以后,品牌價值和流行度則一同引導了產品的價值。目前這仍然是一個鮮明的現狀,但談價值必須回到的落腳點依然是產品本身,它是基礎,是1,其他的都是后面的0。曾經有朋友和我提到其品牌被年輕人認為是媽媽輩的專屬,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如何避免產品的老化?這位朋友的品牌才創(chuàng)立20年就被認為“老了”,那香奈兒被年輕人喜愛又是什么原因?這說明,產品創(chuàng)新之外,營銷模式和平臺效應、宣傳推廣的創(chuàng)新要發(fā)力。

  制造業(yè)+互聯網,“練內功”是首要任務

  ●姚洋

  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院長

  經濟下行時,很多企業(yè)都覺得困難,但越困難,蘊含的機會就越多。經濟好的時候,旺盛的需求擺在那里,企業(yè)做什么產品都能賣出去,便不太去想品質、目標人群、百年老店、打造品牌這些事情,現在則是該想的時候了??傮w而言,企業(yè)要練“內功”,沉下心來把產品做好,就可以過得長久一些。挺過了這段時間,消費者的需求恢復了,你就能過得更好。

  比如你所針對的目標消費群為何?換句話說,你的服裝和品牌的個性是怎樣的,我們國內的很多服裝和品牌找不到個性,原因在于太多把個性等同于年輕、潮流,忽略了更多的消費群體的需求。

  又比如產品的品質?,F在我們強調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并不是只存在于昂貴的產品中,快消品也完全可以貫徹這一點。平價的服裝也可以仔細研究人體、做好版型、選好面料,這些最終都會呈現出一個產品和品牌的性格。至于行業(yè)生態(tài)、互聯網思維,都不如產品本身來得重要,我認為我們的思路應該是“制造業(yè)+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制造業(yè)”,你看德國倡導的“工業(yè)4.0”,它強調的依然是工業(yè)本身。

  傳統(tǒng)文化何去何從?

  民間文化需要得到尊重

  ●喬曉光

  知名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

  紙發(fā)明之后有了剪紙,剪紙延續(xù)了幾千年,跟我們的原始文化是關聯在一起的。我們在很多地方都發(fā)現了剪紙,剪紙就如同一部史料,沒有文字,只能用歌唱和剪紙來記錄歷史。我們統(tǒng)計了幾十個漢民族和少數民族的剪紙,發(fā)現越是高齡的人剪得越好,越是經歷了生活的苦難和磨煉的人剪得越好。就像苗族的服裝為什么這么燦爛?陜北窗花為什么這么吉祥美麗?我們發(fā)現在絢麗燦爛和美麗背后,是人類經歷的生存磨難、無休止的掙扎、為生活的憤爭,所以苦難越深,紙花越燦爛。對于有些老人來說,苦難依然沒有脫離他們的生活,他們依然在苦難中生存,但是,這些都不會體現在他們的剪紙中,很多人通過剪紙看到的都是吉祥和美好。

  回歸原點,傾聽心聲

  ●王文志

  臺灣著名裝置藝術家

  我早期是做雕塑的,但后來我想,我的作品不應該只是讓人觀看,而是能讓人走進其中,并與土地產生連接性。藝術家其實是借助材質來發(fā)言的人,像傳聲筒一樣。因為從小在竹林里長大,后來創(chuàng)作時就選擇了竹材,竹子有很強的韌性、本身的結構力量很強,可以用來編織。在創(chuàng)作時我不會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是充分發(fā)揮竹材的韌性和特質。

  現在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但人還是要經常能回到原點,傾聽自己的心跳,去了解和感受自己內心的聲音,我的作品最主要的精神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心靈的空間,大家進去之后,可以很舒服地躺著,感受回到自然、回到原點的狀態(tài)。它跟整個大自然可以結合在一起、產生連接,并且作品可以長久留存在當地,給當地帶來新的變化。

  創(chuàng)造力來源于讀書

  ●呂敬人

  書籍設計大師、視覺藝術家

  藝術是感性的,工學是理性的,當我們把感性和理性兩者結合在一起,產生詩性,那就是創(chuàng)造力。今天,很多人說書籍可能會滅亡,書籍的閱讀會不會消失?這是未來的一個問題,目前還不會消失。數碼載體高速、快速海量的片段化閱讀,獲取大量符號化信息,但不是系統(tǒng)的知識,人們開始意識到慢讀書籍的重要性。出版過度商品化引發(fā)了反思,所以很多出版人都意識到,要減少紙張的消耗,要做一本精致的、有生命力的圖書。

  閱讀審美從設計開始,創(chuàng)造閱讀美學的書籍設計不僅限于裝幀。書具有其他藝術完全不同的欣賞形式,它具有物質性、時間性、空間性、流動性,書是信息適宜棲息的建筑。物質的書正迎來新的生命周期,很多個性書店也紛紛建立起來。

  小型企業(yè)是傳統(tǒng)文化的最好繼承者

  ●趙豐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

  同時做到手工傳承和商業(yè)上的發(fā)展是一個課題。我們在市場上能看到一些結合的例子,有一些是屬于企業(yè)形象方面的需求,比如企業(yè)出于社會責任要做一些收藏、保護手工藝品的事情,這和其經營沒有直接的聯系;另一些是運營層面的策劃,某位老手工藝人和其作品與某品牌理念正好契合,合作起來對雙方都有幫助。

  但這些都還不夠。在我看來,傳統(tǒng)手工業(yè)是具有強烈的個性化、小規(guī)模、藝術性等特點的,而基于小型作坊的很多小型企業(yè),本身就是這些手工藝的傳承者和經營者,他們可以基于自己的看家本領,從現代技術層面做一些延伸,使產品的核心價值得到發(fā)展,最后能得到一批基于傳統(tǒng)文化,又結合當今消費需求的東西,這樣的傳承會更好一些。

  D02-03采寫 新京報記者/陳曉 吳瑞麗

文章標簽:  知識產權  專利 

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尚標商標轉讓平臺"或”來源:m.rvmg.cn”的作品,均為本站原創(chuàng),侵權必究!轉載請注明“來源:尚標”并標明本網網址m.rvmg.cn!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尚標)”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可撥打電話:400-7187-88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