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的前世今生
來源:尚標采編 發(fā)布時間:2016-03-22 05:54:00 瀏覽:1494
在世界科技發(fā)展史上,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一向領先于西方,這是成就。那商標呢?這個詞不陌生,但它在的發(fā)展是否也如其他文明一樣順風順水呢?筆者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商標是商品或服務的信譽,是指明商品提供者的有利證據(jù),在古代并不把它認為是一項財產。古代遠銷各國的著名商品有瓷器、絲綢及茶葉,這些商品從未冠之商標。舉瓷器為例,即使制瓷的技術源于、瓷器底部印有制瓷年號,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某些瓷器來自,而身為文明締造者的人卻忽視了各種瓷器的商標注冊、使用及宣傳。另外,身為產茶大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茶的品種五花八門,名茶不勝枚舉,但自鴉片戰(zhàn)爭以后,茶葉在世界市場的份額被擠占殆盡。若一開始就注重茶葉的持續(xù)推廣,茶葉商標注冊的跟進,也不會面臨“立頓”搶占全球茶葉市場的困境卻束手無策。
無論是瓷器還是茶葉,輝煌已成過去,多提毫無意義。在近代史上,一大批知名商號以及民間手工藝聞名全國,如北京同仁堂、上海杏花樓、杭州張小泉等著名老字號,后期注冊了商標,實現(xiàn)了商標權的全球保護(《保護工業(yè)產權巴黎公約》即《巴黎公約》),但即使是知名商標,也免不了遭受侵權,說明商標不是注冊了就安全了,還需要持續(xù)不斷的專業(yè)保護。
新成立初期,經濟發(fā)展緩慢,商標的發(fā)展也仍停滯不前。改革開放后,商業(yè)發(fā)展蓬勃,商標注冊申請的發(fā)展方興未艾,但糾紛也日益頻發(fā)。較多商標忽略了境外市場而被搶先注冊,如海鷗表被英國公司搶注、“狗不理”被日本人搶注、“同仁堂”被多國搶注。
案例2009年4月23日,“老字號海外維權一案”——王致和訴德國歐凱公司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案在歷時820天,耗資上百萬歐元后終以王致和的勝訴而告終。
事情源于2006年,被認定為馳名商標的王致和商標進軍德國時,發(fā)現(xiàn)德國歐凱公司于2005年已在德國注冊了,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王致和品牌面對其惡意搶注堅決維權。在王致和公司的委托下,中德律師精誠合作,舉證王致和有“老字號”、“馳名商標”等證書,并在搜集證據(jù)時,發(fā)現(xiàn)該歐凱公司也搶注了的一些知名品牌,如老干媽、恰恰瓜子、今麥郎等,終以“不正當競爭”為突破口,得到了這些被侵權的國內品牌的支持,聲源王致和,并譴責德國歐凱公司未經許可擅自在德國搶注其商標,是為不正當競爭。最終,王致和集團不負眾望,在這場商標維權的攻堅戰(zhàn)中取得了圓滿的勝利,大大鼓舞了國內知名品牌的國際注冊和海外維權。
老字號在國內市場的分量不錯的選擇,在國際商標保護上卻步履維艱。在探討外國公司搶注的惡行時,的品牌也該反思自身的法律缺失及國際眼光。一,實行注冊先于營銷的戰(zhàn)略,在一國率先注冊,取得優(yōu)先權,這是受到《巴黎公約》保護的,銷售可逐步推進;第二,關注工商總局的《商標公告》,觀察是否有國內外商標有類似自身商標的,若有,及時提出異議申請,保護自身品牌。保護自身的前提是知己知彼,商家應提高自身的知識產權認知力,多學多了解,畢竟商場如戰(zhàn)場,需要的不全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能力,更是未雨綢繆的遠見。
品牌出口已是勢不可擋的潮流,商標保護任重而道遠,望我國的商標品牌能以史為鏡,省前世之辱,揚今生之榮。
文章標簽: 商標
-
43類
大粥門
查看詳情 -
20類
寶瑞鳥 PEREOVO
查看詳情 -
16類
柔月
查看詳情 -
33類
醉無忌
查看詳情